课程目标:
学员能利用本课程中获得的技巧和知识来:
1、改进产品的装配和功能。
2、用形位公差的应用来更清晰地传递设计信息。
3、通过第一次就建立合适的量具来尽量减少返工。
4、利用形位公差地应用来支持“第一次就做对”的原则。
5、改善部件的功能定义,并确保100%互换性。
6、鉴别合格和不合格形位公差要求。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公差与配合
1概述
2国家标准《公差与配合》的构成
3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基本概念)
3.1尺寸
3.2尺寸偏差
3.3尺寸公差及尺寸公差带
3.4配合
4公差与配合的应用
4.1公差原则及公差等级的选用
4.2配合制度的的选择
4.3配合种类的选择(公差与偏差的选择),孔轴极限偏差与优先,常用配合极限间隙(或过盈)数值表
4.4一般的处理
5公差与配合的标注
5.1公差带代号注法
5.2极限偏差注法
5.3综合注法
6工件尺寸的检验
6.1测量与检验的概念
第二部分 形状与位置公差
1形位公差概述
1.1误差,
1.2形位公差
1.3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及含义
2形状公差的基本概念
2.1几何要素
2.2形位公差的项目
2.3形位公差带的特点
2.4基准的概念
3形状公差及公差带
3.1直线度
3.2平面度
3.3圆度
3.4圆柱度
3.5线轮廓度
3.6面轮廓度
4位置公差及公差带
4.1定向公差
4.2定位公差
4.3跳动公差
5形位公差的应用
5.1公差项目的选择
5.2度量基准的确定
5.3形位公差值的确定
6最小实体概念
6.1最小实体概念
6.2最小实体要求的应用
7形位公差原则的概念
7.1公差原则有关术语的概念:
7.2独立原则的概念
8形位公差的评定
8.1形位公差的评定
9形位公差的测量
10 形位公差的标注
10.1被测要素的标注方法
10.2基准要素的标注方法:
11 形位公差的标准(标准介绍)
第三部分表面粗糙度
1、表面粗糙度概述
2、表面粗糙度理论与标准发展
3、表面粗糙度主要影响
4、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
5、表面粗糙度评定基准
6、表面粗糙度测量方法
7、表面粗糙度表示方式
8、表面粗糙度应用原则
9、表面粗糙度选用
10、加工方法可达到的粗糙度
11、表面粗糙度对照表
12、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
13、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